改革開放30年來,中國大地涌現了一代又一代五金鐵人,五金的創富大潮波瀾壯闊、引人入勝。以民營經濟為代表的五金行業由小到大、變弱為強,并形成了一個在全國甚至在世界有一定影響五金業。
值此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,探討中國五金這30年以來的得與失,意義尤為重大。筆者系統梳理與總結了中國五金的成功經驗與不足之處。筆者認為,改革開放30年來,中國五金之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
毋庸諱言,中國五金群體在過去30年來積累的財富是令人稱羨的。中國五金得在什么地方?首先是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,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,個人的財富也得到快速積累和快速增長。這30年間,中國五金人從一般的工人農民冒出來,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,引領者以及擁有者。
實際上,翻閱那些處于中國五金業創富英豪“金字塔”塔尖的人物簡歷,可以發現他們創業之前的身份顯得相當“寒酸”,其實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創業企業家所特有的一面。而這強烈的致富欲望,也成為了創業的巨大動力。正是“擺脫貧窮”的原動力,才能使其堅持不懈,并最終積累了龐大的個人財富。
數據顯示,中國五金企業的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00多家增加到現在的5萬多家,超億元規模企業迅猛上升到現在的100多家;中國五金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包括工具五金、日用五金、建筑五金、廚衛五金、機械五金等在內的幾大領域,面對每年貿易總額達1萬億美元的國際市場。中國五金已經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。
其實許多人都未曾想到能夠把企業做到如此規模。在他們看來,之所以企業能夠順風順水,實在是得益于國內的改革開放大氣候。中國五金企業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,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,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應對各種體制、復雜局面、各種市場的經驗,這是在經驗方面的得。
許多中國五金企業,都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,從雙軌制到市場化的歷程。30年來的風風雨雨,培養和鍛造了他們的經營理念、管理經驗,這是隨著企業發展而積累的。面對復雜的市場,中國五金企業家們憑借敏銳的觸覺,游走于各種浪潮之中。
吃苦耐勞更是五金企業起家的基礎。曾幾何時,“白天做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成為在外創業的五金企業家的真實寫照。中國五金企業大多從小生意做起,而又將小生意做成了大買賣。而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讓他們無論是在成本控制、市場營銷,還是在企業管理上,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。
中國五金企業以小做起,從低位起家,更是走遍了千山萬水,嘗遍千辛萬苦。自強不息、堅忍不拔、勇于創新、講求實效,是中國五金人的不滅精神。
中國五金人的精神,很大程度上是由廣大五金企業家來書寫的。他們在多年的磨練之中,已經形成了勇往直前,勇于創新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動力。此外,他們喜歡合作,喜歡共同發展,并一絲不茍地探討互助多贏的方案,而這種方案一旦確立,他們就會自始至終遵守和執行。正是在這種精神之上,眾多五金企業馳騁商海,建功立業。如果沒有這種精神,中國五金行業的發展也不會如此之快。